十二星座列表▼ 首頁 星座運勢 月份表 星座配對 星座查詢 萬年曆 八字 心理測試 星座知識▽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恒星搖籃 命名爲什麼

[正文]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恒星搖籃 命名爲什麼

  宇宙浩瀚無邊,有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討,而近日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恒星搖籃,那麼大家知道命名爲什麼嗎?那麼下面就由星座知識爲大家詳細介紹下吧!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恒星搖籃命名爲:“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恒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爲“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恒星胚胎。當原恒星胚胎中的核聚變能量足以對抗自身引力,一顆新的恒星便宣告誕生。所以說,分子雲是恒星的前身,被稱爲“恒星搖籃”。

  此次發現的“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位于天鷹座大裂谷區域。其中,“大江分子雲”距離太陽系約1300光年,形態上看,它像一條蜿蜒在宇宙中的長河,實際長度約300光年。“鳳凰分子雲”則更像一只展翅的大鳥,它距離太陽系約2000光年,質量約爲太陽的20萬倍。“大江”和“鳳凰”都是銀河系中的“大個頭”。

  “更令人激動的是,‘大江’之中已能直接看到恒星形成的證據,‘鳳凰’裏也很可能有恒星正在形成。”參與此項研究的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蘇揚說。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負責人、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戟介紹,“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主要觀測北天銀道面±5的區域等,總觀測範圍共2600平方度。該計劃于2011年開始,由紫金山天文臺主導,每年完成約250平方度的觀測。“銀河畫卷”將實現發現和編製全部區域的分子雲源表、分析分子雲物理化學性質等多項科學目標。這些研究,對人類了解恒星、行星以及整個銀河系的起源有重要意義。

  “目前,‘銀河畫卷’已經完成觀測計劃的80%,發布幾十項重要成果,預計還需3年左右完成全部觀測。屆時,我們將得到一幅前所未有的銀河系圖像,人們對銀河系的認知也將大爲拓展。”楊戟說。

  此次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天文學權威刊物《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延伸閱讀:
  中國“銀河畫卷”觀測計劃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以東35公裏海拔3200米的戈壁灘上,一只巨大的白色“圓球”聳立在光禿禿的群山之間,裏面包裹著一臺望遠鏡,日夜不停地巡視著璀璨星河,並描繪著一幅壯闊而精細的“銀河畫卷”。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的高級工程師逯登榮介紹,這個觀測站內的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是中國惟一工作在毫米波段的大型射電天文觀測設備,爲一系列重大科學項目提供觀測支持,並向全球天文學家開放使用。

  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主要針對銀河系內分子雲與恒星形成、行星狀星雲、恒星晚期演化、星際介質物理、星際分子譜線巡天等天文和天體物理前沿領域開展觀測研究。目前主要用于“銀河畫卷”觀測計劃。

  “銀河畫卷”觀測計劃覆蓋北天銀道面±5度範圍的天區以及近鄰恒星形成區、高銀緯星際分子雲等區域,觀測區域範圍共2600平方度。該計劃與2011年9月開始,每年完成約250平方度,將利用8到10年時間,完成數據獲取、數據校准、質量檢查、編目入庫、數據彙總等任務。

  “銀河畫卷”巡天將實現包括發現和編製全部區域的分子雲源表,取得分子雲內部結構、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科學目標。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的主要優勢體現在能同時獲得多條分子譜線、空間分辨率較高、空間覆蓋完整、天區範圍大等。巡天計劃主要觀測分子雲在銀河系分布、結構,分析分子雲跟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和關系,了解分子雲的分布、結構、物理性質等,對我們了解恒星、行星乃至整個宇宙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您覺得本文內容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