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列表▼ 首頁 星座運勢 月份表 星座配對 星座查詢 萬年曆 八字 心理測試 星座知識▽

盤點雙魚座的作家都有哪些?

[正文]盤點雙魚座的作家都有哪些?

  雙魚座多愁善感、敏感、情緒化當擁有這些特質的作家們會寫出怎樣的文章呢?一些深受人們喜愛的作家你都知道他們的成長經曆嗎?本期的星座名人爲大家帶來雙魚座的作家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中文名:查良镛<br />  外文名:louis cha<br />  別名:金庸<br />  國籍:中國<br />  民族:漢族<br />  出生地:浙江海甯<br />  星座:雙魚座<br />  出生日期:1924年3月10日(農曆二月初六)<br />  職業:作家、政論家、社會活動家<br />  畢業院校: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劍橋大學<br />  主要成就<br />  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勳銜<br />  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勳銜<br />  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br />  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br />  香港大紫荊勳章展開<br />  代表作品:《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雪山飛狐》 等<br />  金庸出自浙江海甯查氏,其家爲書香門第,世居海甯縣袁花鎮,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出生于農曆甲子年二月初六(公元1924年3月10日)。1929年5月入讀家鄉海甯縣袁花鎮小學。1936年入嘉興一中讀初中,離開家鄉。1937年日軍入侵,因戰事而隨學校輾轉余杭、臨安、麗水等地,後1938年于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初中部就讀。

  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他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收效不凡。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

  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調往香港分社。1950年曾赴北京到中共外交部求職,後重入《大公報》。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期間與同事梁羽生相識爲友。而後總編輯羅孚安排查與梁寫武俠小說于副刊連載,梁羽生編寫《龍虎鬥京華》,查良镛以金庸爲筆名寫《書劍恩仇錄》,引起轟動,頓時金梁齊名。

  1956年,與同寫武俠小說的梁羽生和百劍堂主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隨筆,給“新派武俠”留下了一段曆史見證。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9年于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雕俠侶》。

  1953年至1958年期間,他曾以林歡作筆名,爲長城電影公司編寫劇本,其中《絕代佳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金章獎。同年與導演合作過兩部電影,與程步高合導《有女懷春》及胡小峰合導《王老虎搶親》。也曾以姚馥蘭爲筆名撰寫電影評論,還爲電影歌曲填詞。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注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當年3月2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明報集團1991年度的盈利接近一億元,1991年明報集團香港上市後,他退出報業管理層,于是他從此去周遊列國、教書、靜修、遊山玩水、研經,他在1991年的《資本雜志》的《九十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名列中排第64位,他亦被譽爲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

  1973年春,金庸應臺灣地方政府之邀前往臺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文革結束後,金庸在1981年與1984年來到中國大陸訪問,並先後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胡耀邦會談。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爲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製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製起草小組成員。

  1991年明報企業上市,金庸任董事長並簽訂三年服務合約,與于品海達成協議由智才技術性收購明報企業。1993年兩會期間赴北京訪問,並獲江澤民接見。同年4月宣布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改任名譽主席,更將明報集團售予于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2009年9月,被聘爲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2011年,國立清華大學授予金庸名譽博士學位院士。2014年3月10日是武俠泰鬥金庸先生的九十大壽,于是各個領域紛紛爲金庸先生慶生,有武俠迷手抄840萬字賀壽。

  中文名:維克多·雨果<br />  外文名:victor hugo<br />  國籍:法國<br />  出生地:法國 貝桑松<br />  星座:雙魚座<br />  出生日期:1802年2月26日<br />  逝世日期:1885年5月22日<br />  職業:作家<br />  畢業院校:法蘭西學院<br />  信仰:自由思想者(雨果自稱)<br />  主要成就<br />  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産階級民主作家<br />  被後人稱爲“法蘭西的莎士比亞”<br />  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br />  一生共完成70卷作品<br />  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諾曼底”號遇難記》<br />  1802年2月26日,維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國貝桑松(besan?on)的一個軍官家庭。從中學時代,雨果愛好文學創作,對文學發生濃厚興趣,便開始寫詩。他的文學活動是從他爲《文學保守派》雜志寫稿開始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贊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爲浪漫派的首領。

  1819年,雨果與詩人維尼等人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由于從小受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作品大多是歌頌保王主義和宗教。182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獲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後相繼出版《新頌歌集》和《頌詩與長歌》,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間,還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冰島魔王》與《布格·雅爾加》。

  1823年,隨著自由主義日趨高漲,雨果的政治態度發生改變,他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缪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僞古典主義。1827年,雨果爲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寫了長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這篇序言則成爲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0年,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複辟王朝被翻。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七月革命後,雨果也在政治上進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1831年,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問世,這部小說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

  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封建專製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製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製度的殘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故事情節複雜,人物性格誇張,整部作品以色彩濃郁的筆墨寫出,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

  中文名:賈平凹<br />  別名:賈平娃<br />  國籍:中國<br />  民族:漢族<br />  星座:雙魚座<br />  出生地: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br />  出生日期:1952年2月21日<br />  職業:當代作家<br />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中文系<br />  主要成就<br />  《浮躁》獲得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br />  《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br />  《秦腔》獲第1屆紅樓夢獎首獎<br />  《秦腔》獲第7屆茅盾文學獎<br />  代表作品:《商州》、《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br />  1952年出生,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現居住陝西省西安市。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從事過幾年文學編輯工作,任陝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

  新時期伊始,文學界普遍還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撫摸傷痛、控訴罪惡時,賈平凹卻以一個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發現了愛和美。他的《滿月兒》、《果林裏》宛如林中月下吹奏著一支清新動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評論界的注意。

  1982年後就職西安市文聯,專職作家,從事專業創作。任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繼《山地筆記》之後,賈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爭鳴,1984年關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評論界的積極反響。

  1985年是賈平凹創作頗豐的一年。同時,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的良好環境也使文藝研究的觀念熱、方法熱漸成高潮。西方文藝思潮的大量輸入與引鑒,各種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的交叉與整合,都促進了研究理論方法的更新、主體思維空間的開闊。

  1990年代,賈平凹的小說創作開始從對社會政治、曆史文化層面的關注轉入生命本體層面的思考與探求。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廢都》創作完成之後,倔強的賈平凹並未消沈下去。《白夜》、《土門》、《高老莊》、《懷念狼》是他基于現實生活而創作的小說作品。

  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5年,獲得魯迅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2012年,獲得朱自清散文獎 。2013年中德作家論壇開啓首日,賈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賈平凹說,磁鐵只對螺絲帽、鐵釘起作用,不對石頭、木塊起作用,文學也同樣。“我從來沒有考慮過讀者,越考慮,書越賣不動。

  中文名:徐磊<br />  別名:南派三叔<br />  國籍:中國<br />  民族:漢<br />  出生地:浙江嘉善<br />  星座:雙魚座<br />  出生日期:1982年2月20日<br />  職業:小說家、企業家<br />  畢業院校:浙江樹人大學<br />  主要成就<br />  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4位<br />  2011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2位<br />  2012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9位<br />  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5位<br />  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最佳冒險小說獎<br />  代表作品:《盜墓筆記》系列、《沙海》系列、《藏海花》系列、《大漠蒼狼》系列、《怒江之戰》系列<br />  南派三叔原名徐磊,浙江嘉善人,曾就讀于嘉善二中,畢業于浙江樹人大學。原是外貿公司職員,曾做過廣告美工、軟件編程、國際貿易等諸多行業。大學之前屬于隱形人物,嚴重口吃,幾乎不敢和人說話,大學之後突然好了,竟然還去參加辯論賽。白天全部時間放在生意上,寫作放在晚上。休閑就是看看雜書,什麼書都看,字典都一個字一個字看完,不一定會一直寫作,但是起碼會把一本寫完。2006年外貿行情滑坡,他開始在網上進行文學創作,因爲從小就對古墓之類的特別感興趣,寫出了《盜墓筆記》系列。

  2007年1月,《盜墓筆記》系列實體書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陸續出版。第一本《盜墓筆記—七星魯王宮》開售一個月,銷量就突破60萬冊。4月,《盜墓筆記貳—秦嶺神樹》隨之出版。同年11月,《盜墓筆記三—雲頂天宮》上市。時隔一年,《盜墓筆記肆—蛇沼鬼城》于2008年11月出現在讀者眼前。

  2009年7月,《盜墓筆記伍—謎海歸巢(第一季大結局)》的出版宣告第一季完結。同年12月,《盜墓筆記陸—陰山古樓》作爲《盜墓筆記》系列第二季第一本面世。

  2010年4月,南派三叔的新作《大漠蒼狼》系列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9月,《盜墓筆記柒—邛籠石影》出版。11月,《怒江之戰》系列完結並上市。南派三叔也憑著多部優秀作品,以版稅收入285萬元,榮登“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發了廣泛關注。

  2013年2月1日,開始創作《盜墓筆記》後傳《盜墓筆記 少年篇·沙海》。3月22日,南派三叔在新浪微博發布消息,稱因壓力巨大,不再進行任何文學創作,但保留“南派三叔”作爲筆名。短時間內該微博轉發量十余萬,大部分網友對南派三叔宣布封筆表示遺憾但理解。至此,《盜墓筆記》續作《藏海花》和《盜墓筆記》少年篇《沙海》成爲永久的未完結作品。

  中文名:席絹<br />  別名:吳珍英<br />  國籍:中國<br />  民族:漢<br />  星座:雙魚座<br />  出生地:臺灣 鹿港<br />  出生日期:1972年2月<br />  職業:作家<br />  經紀公司:飛田文化出版社(原萬盛出版社)<br />  代表作品:《交錯時光的愛戀》《上錯花轎嫁對郎》《就愛耍心機》<br />  臺灣言情小說作家,其作品被稱爲“冰淇淋”文學。90年代初,以穿越小說《交錯時光的愛戀》出道,風靡兩岸,成爲新生代的偶像,其作品構思獨特,風格清新,開創了言情小說的新篇章,從而成爲言情界領軍人物。作品大致分爲2個時期,早期以唯美活潑、輕松诙諧爲基調,文筆清澈陽光,字裏行間透出無限蓬勃朝氣;近年閱曆年齡增長,作品更趨于成熟,文字更精于理性,多有平淡且深刻,意有體會百態之作。

  筆名由來:因爲喜歡席慕蓉的詩和絹質的東西,所以取名爲席絹。1、2000年首播的電視劇《上錯花轎嫁對郎》改編自席絹花嫁系列(《請你將就一下》、《上錯花轎嫁對郎》、《紅袖招》、《巧婦伴拙夫》)。2008年電視劇《敲敲愛上你》改編自席絹作品《珠玉在側》。

  2011年電視劇《錯點鴛鴦》改編自席絹首部穿越小說“石氏”系列的《交錯時光的愛戀》和《戲點鴛鴦》。處女作發表在學生時代,時間爲1993年11月。投稿筆名爲绮羅。《交錯時光的愛戀》——“帶著夢幻的期待,她穿越時空成爲他的新娘,活潑柔媚的她,一再牽動他冰冷孤寂的心。愛,彌鋪了千年的距離,串起彼此的心”

  中文名:林清玄<br />  別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br />  國籍:中國<br />  民族:漢族<br />  星座:雙魚座<br />  性別:男<br />  出生地: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br />  出生日期:1953年農曆二月上旬<br />  職業:臺灣自由作家<br />  畢業院校: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br />  信仰:佛教<br />  主要成就<br />  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br />  代表作品:《清淨之蓮》,《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妝》<br />  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漫畫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曾于臺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傑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傑出校友獎、成功雜志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爲止,被譽爲得獎專業戶。

  他連續十年被評爲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爲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臺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臺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32歲遇見佛法,高規格入山修行,深入經藏。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爲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獲頒傑出孝子獎。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爲“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中文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br />  別名:瑪克西姆·高爾基<br />  國籍:前蘇聯<br />  民族:俄羅斯族<br />  星座:雙魚座<br />  出生地:俄羅斯帝國下諾夫哥羅德<br />  出生日期:1868年(戊辰年)3月16日<br />  逝世日期:1936年(丙子年)6月18日<br />  職業:作家、詩人<br />  信仰:共産主義<br />  主要成就<br />  蘇聯作家協會主席<br />  參與俄羅斯帝國社會主義革命<br />  代表作品:《海燕》、《母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br />  瑪克西姆·高爾基,他是蘇聯著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11歲時當過學徒。他是前蘇聯下諾夫哥羅德人,俄羅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木工家庭。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産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産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筆名“瑪克西姆·高爾基”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

  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高爾基積極投身于無産階級革命鬥爭,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並同列甯會晤。1906年初,高爾基秘密離開俄羅斯到美國,在那裏宣傳革命,爲黨募集經費,寫了揭露和抨擊資本主義製度的政論《我的訪問記》、特寫《在美國》、劇本《敵人》。《敵人》通過一個工廠的工人群衆同工廠主面對面的激烈沖突,成功地表現了工人階級不怕犧牲的團結戰鬥精神。

  1906年,高爾基在美國寫出了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母親》和《仇敵》,使他的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母親》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主人公巴威爾和母親尼羅芙娜的形象概括了20世紀初俄國工人階級革命戰士的優秀品質。取材于1902年索爾莫沃工人五一遊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覺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的巴維爾及其在現實的教育下由逆來順受轉變爲堅定的革命戰士的母親尼洛夫娜的形象,滲透著對曆史進步的堅定信念,體現了在現實的革命發展中表現現實的創作原則,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列甯稱贊這部小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提出它對俄國工人“有很大的益處”。

  1906年秋,高爾基從美國到意大利,定居卡普裏島。由于工作上的關系他同當時擔任黨中央委員的鮑格丹諾夫比較接近,參加了以後者爲首的前進派活動,並受其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思想上受到黨內機會主義派別“造神論”的影響,高爾基一度接受造神說,1908年發表作品中篇小說《忏悔》,受到列甯的嚴肅批評。當時他發表的一些論文以及專著《俄國文學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觀念複合”、“經驗組織”和造神論等錯誤觀點。經列甯的批評幫助,他逐漸提高認識,脫離前進派集團。

  1925-1936年,高爾基創作了許多熱情洋溢的特寫、政論、評論文章,還著有史詩型長篇小說《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1934年,高爾基主持召開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並當選蘇聯作家協會第一任主席。1936年6月18日2點30分,高爾基離開人世,享年68歲。

  這位無産階級“文學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釋是一樁罪惡的謀殺,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團龐大陰謀的一部分,由布哈林、裏科夫、雅果達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縱,陰謀在于推翻斯大林政權。連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來大做文章。

  中文名: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br />  外文名:gabriel garcía márquez<br />  別名:賈西亞·馬奎斯<br />  國籍:哥倫比亞<br />  星座:雙魚座<br />  出生地:哥倫比亞馬格達雷那省阿拉卡塔卡<br />  出生日期:1927年3月6日<br />  逝世日期:2014年4月17日<br />  職業:小說家、記者<br />  畢業院校:波哥大大學肄業<br />  主要成就<br />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br />  代表作品:《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br />  加夫列爾·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時代在外祖父家度過。外祖父是個受人尊敬的退役軍官,曾當過上校,性格倔強,爲人善良,思想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話傳說和鬼怪 故事。馬爾克斯7歲開始讀《一千零一夜》,又從外祖母那裏接受了民間文學和文化的熏陶。在童年的馬爾克斯的心靈世界裏,他的故鄉是人鬼交混,充滿著幽靈的奇異世界,以後,這就成了他創作的重要源泉。

  1961年到1967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妻子梅爾塞德斯、兩個兒子羅德裏戈和貢澤洛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在那裏他擔任記者、公關代理人,從事電影腳本寫作,並繼續創作小說。1967年《百年孤獨》出版後,立即被評論家譽爲一部傑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並爲他贏得各類獎金,並使馬爾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寫作。1972年,他的又一部非凡的短篇小說集《一個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出版。1975年,他又發表了《家長的沒落》,這是一部關于一個獨裁者的長篇小說,馬爾克斯花了很長時間才寫完它。同年,他爲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

  1975年以後,馬爾克斯大部分時間住在墨西哥城,盡管他們一家在巴黎和波哥大也有寓所。他涉足新聞行業的許多方面,並發表了許多公開的政治宣言。他是一個地道的左派,並與古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有很好的私交;但他經常提醒采訪者,他從來不是一名共産黨員。他堅認,拉丁美洲人應該有尋找解決自己問題的方式的自由。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同年,哥倫比亞發生地震,他回到祖國 。1985年,《霍亂時期的愛情》發表,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稱爲“一個老式的幸福的愛情故事”。

  1986年,他的報告文學《裏丁智利曆險記》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聖地亞哥公開銷毀,不過這一事件保證了它後來幾版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流亡國外的著名電影導演,秘密地回到他的祖國智利,拍攝一部皮諾切特政府統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紀錄片的經曆。1990年,馬爾克斯與代理人卡門到訪京滬,隨處可見的盜版書惹惱了馬爾克斯。此行後馬爾克斯撂下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獨》。

  1999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産量遽減,2006年1月宣布封筆。馬爾克斯家族有老年癡呆遺傳史,馬爾克斯在患淋巴癌後爲了抗癌接受了化療,導致大量腦部神經元缺失,這加速了他罹患老年癡呆症。據悉,今後可能無法再從事創作活動。 在2008年。卡門等人來到中國,進行爲期兩個月的考察、評估。終于,2010年,中國得到了《百年孤獨》的出版授權。之後,《我不是來演講》、《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多部馬爾克斯作品在中國陸續出版。

  2014年4月18日,據法新社報道,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于北京時間18日淩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

  中文名:亨利克·易蔔生<br />  外文名:henrik ibsen<br />  國籍:挪威<br />  出生地:挪威 希恩(skien)<br />  出生日期:1828年<br />  星座:雙魚座<br />  職業:戲劇家,詩人<br />  主要成就<br />  歐洲近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傑出代表<br />  創造了以設疑性構思<br />  代表作品:《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彼爾· 英特》《彼爾·金特》<br />  亨利克·易蔔生是一名挪威戲劇家。現代散文劇的創始人。其作品強調個人在生活中的快樂,無視傳統社會的陳腐禮儀。最著名的有詩劇《彼爾·京特》,社會悲劇《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敵》、《海達·加布勒》;其象征性劇作《野鴨》(1884)、《當我們死而複醒時》等反映其“精神死亡”的思想

  亨利克·易蔔生,挪威戲劇家。他對寫作主題的選擇和創新的寫作技巧和結構處理都使他成爲了近代戲劇的先鋒。易蔔生爲審視社會和心理問題方面提供了新的激發性方法,還擺脫了19世紀的寫作傳統,開始使用口語化散文體進行寫作。曾長期擔任劇院編導,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戰爭爆發後長期僑居羅馬等地。

  1850年,易蔔生前往首都克裏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參加醫科大學入學考試,因希臘文、數學和拉丁口語成績不佳,未被錄取。在席卷歐洲各國的資産階級革命洪流的激蕩下,易蔔生結交了文藝界的一些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朋友,積極地爲《工人協會報》等刊物撰,參加了挪威社會主義者馬爾庫斯.特蘭內所領導的工人運動,並和兩位朋友合作,出版諷刺周刊《安德裏媽納》。

  他還以《覺醒吧,斯約的納維亞人》爲題,寫了一組十四行詩,號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麥,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曆史劇《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舊案,把羅馬曆史上的“叛徒”寫成一個爲維護公民自由而鬥爭的優秀人物,劇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現了他個人的反抗精神。這個劇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資出版。1851年秋,他爲卑爾根劇院創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劇院創辦人、著名小提琴手奧萊.布爾的賞識,被聘爲寄宿劇作家,兼任編導,約定每年創作一部新劇本。

  1852年,他奉派去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他在卑爾根劇院創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和《奧拉夫.利列克朗》(1857)。這期間易蔔生參加編導的劇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戲劇創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和莎士比亞、莫裏哀媲美。

  1857年,易蔔生轉到首都劇院擔任編導。翌年和蘇姗娜.托雷森結婚。1862年,劇院破産,他不得不借債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他在這所劇院先後寫出了《海爾格蘭的海盜》(1858)、《愛的喜劇》(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劇本。提倡自由戀愛、反對舊式婚姻的《愛的喜劇》,遭到社會上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他爲此感到痛心。同時,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之間的戰爭,引起他對整個半島的獨立前途的憂慮。于是他決定出國遠行。就在這一年,他離開挪威到意大利;瓢泊異鄉,瘧疾纏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債臺高築,生活極爲窘迫。

  他懷著絕望的心情寫了一部詩劇《布蘭德》(1866),這是他旅居國外的第一個創作成果。以後又寫了《彼爾.英特》(舊譯《彼爾.京特》,1867)。這兩部劇本都表現了“個人精神反叛”的主題。通過《布蘭德》,他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實,痛斥宗教道德,並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出不妥協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無所有。”

  1864年以後的27年間,易蔔生一直僑居在羅馬、德累斯頓、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寫了《皇帝與加利利人》,在劇中提出了溝通情緒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1874和1885年,他曾兩度回挪威作短暫的逗留。

  中文名:田漢<br />  原名:田壽昌<br />  筆名:田漢、陳瑜、伯鴻、漢兒倚聲等<br />  國籍:中國<br />  民族:漢族<br />  出生地:湖南省長沙縣<br />  星座:雙魚座<br />  出生日期:1898年3月12日<br />  逝世日期:1968年12月10日<br />  畢業院校: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br />  主要成就<br />  領導和發起南國戲劇運動<br />  代表作品:《名優之死》《關漢卿》《謝瑤環》<br />  田漢,男,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創作歌詞的歌曲《萬裏長城》的第一段後來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田漢早年留學日本時曾自署爲“中國未來的易蔔生”。1968年,田漢在文革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獄中。

  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縣東鄉茅坪田家塅一戶貧農家庭;1912年,就讀于長沙師範學校;1916年,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19年,在東京加入李大钊等組織的少年中國學會,開始發表詩歌和評論;1920年,發表處女作《梵峨琳與薔薇》;1921年,與郭沫若等組織創造社,倡導新文學。

  1922年,回國,受聘于上海中華書局編輯所;1924年,與妻子易漱瑜創辦《南國》半月刊。以後相繼任教于長沙第一師範學校、上海大學、大夏大學;1926年,在上海與唐槐秋等創辦南國電影劇社;1927年秋,到上海藝術大學任文學科主任、校長,創作了話劇《蘇州夜話》、《名優之死》等。年底同歐陽予倩、周信芳等舉行“魚龍會”演出,影響甚廣。

  1928年,與徐悲鴻、歐陽予倩組建南國藝術學院,同年秋成立南國社,以狂飙精神推進新戲劇運動,多次到南京、杭州、廣州等地演出,同時主編《南國月刊》;1929年冬開始,他在從事文藝活動的同時,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30年3月,他以發起人之一的身分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並被選爲7人執行委員會之一,接著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同年6月,南國社被查封,左翼劇團聯盟改組爲左翼戲劇家聯盟,他是發起與組織者之一。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參與了黨對文藝的領導工作,和夏衍等打入電影陣地,爲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寫了《三個摩登的女性》、《青年進行曲》、等進步電影文學劇本,使電影文學從思想到藝術出現了新的面貌;1934年,作三幕話劇《回春之曲》及電影故事《風雲兒女》(後經夏衍改爲電影臺本,主題歌即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作歌劇《揚子江的暴風雨》。

  1935年2月,田漢曾被捕入獄,後被保釋出獄;1937年“七七”事變後,創作了五幕話劇《蘆溝橋》,並舉行勞軍演出。8月赴上海,參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淪陷後到長沙、武漢從事戲劇界抗日統一戰線工作。12月成立了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他是組織者之一;1938年,年初與馬彥祥等編輯出版了《抗戰戲劇》半月刊,後又去長沙籌辦了《抗戰日報》。2月,到武漢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負責藝術宣傳工作,同洪深等組建了10個抗敵演劇隊、4個抗敵宣傳隊和1個孩子劇團。

  1940年,到重慶,與歐陽予倩等創辦《戲劇春秋》,後到桂林領導組建新中國劇社和京劇、湘劇等民間抗日演劇團體;1944年春,與歐陽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對加強戲劇隊伍的團結和堅持進步戲劇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1949年後田漢任職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局局長;1968年,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爲田漢平反,在北京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您覺得本文內容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