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盤點巨蟹座的作家有哪些?
巨蟹座的人感情很細膩,很容易心軟,也很容易感動,他們有著非常柔軟的內心,而有著巨蟹座特質的作家們又會寫出怎樣的文章呢?你喜歡的作家中又有哪些是巨蟹呢?今天的星座名人爲大家盤點巨蟹座的作家都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中文名:喬治·奧威爾<br /> 外文名:georgeorwell<br /> 國籍:英國<br /> 出生地:英屬印度<br /> 出生日期:1903年6月25日<br /> 星座:巨蟹座<br /> 職業:記者、小說家、散文家和評論家<br /> 畢業院校:伊頓公學<br /> 信仰:社會主義<br /> 代表作品:《動物莊園》、《一九八四》
1903年,喬治·奧威爾生于英屬印度彭加爾省(孟加拉邦)摩坦赫利(莫蒂哈裏)一個政府下級官員的家庭,父親供職于印度總督府鴉片局,家境並不寬裕,奧威爾自稱家庭屬于“上層中産階級偏下,即沒有錢的中産家庭”。
1905年,除了父親仍任職于印度總督府的鴉片局外,全家返回英國牛津的亨利。1911年,由于無力就讀貴族學校,奧威爾只能進入一個二流的私立寄宿學校聖·塞浦裏安預備學校,寄宿學校帶有許多極權主義社會的特點,鞭子教育、等級製、恃強淩弱、規範化、反智等等。學校生活對他日後的性格有極大影響。
1914年,11歲的奧威爾首次在地方報紙上發表一篇詩作《醒來吧,英國的小夥子們》。1917年,奧威爾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獎學金,進入英國最著名的中學-伊頓公學,但他窮學生的背景使他備受歧視。早年的經曆對他同情社會底層、呼喚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對極權主義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1921年,從伊頓公學畢業的奧威爾,由于成績平庸,無法申請牛津或劍橋獎學金,家庭經濟狀況無力供他升學,只得投考公務員,加入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做爲英籍警官,他享有很多特權,能夠近距離觀察審判、笞刑、監禁和絞死囚犯,這一階段的經曆讓他細致地觀察到了人性中殘暴的一面;對西方地殖民主義政策産生了反思;更進一步地認識了極權主義。在緬甸的經曆讓他認識到了殖民主義罪惡的一面,並因此離開了殖民警察部隊。
1927年,離開公職的奧威爾回到英國,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流浪生活,在這四年裏他輾轉英國本島和歐洲大陸,深入社會底層,先後做過酒店洗碗工、教師、書店店員和碼頭工人,但他的上層社會身份和在伊頓公學形成的貴族口音使他很難被底層社會真正接納。不過這一段時期的經曆仍然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社會整體對于個人的壓力和普遍的社會不公並且最終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奧威爾自己曾經提到“貧困的生活和失敗的感覺增強了我天生對權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意識到工人階級的存在”。
1928年,開始寫作生涯。爲搜集素材,在巴黎和倫敦深入底層過窮苦生活。曾在巴黎的一家豪華旅館做廚房幫工,又到英國肯特郡當農業幫工。這些生活經驗後被寫入《巴黎倫敦落魄記》;1945年,戰時後期任《觀察家報》駐歐戰地記者。艾琳病死,其時奧威爾尚在德國采訪。《動物農場》出版,由于版稅收入頗豐,生活開始寬裕,遷至蘇格蘭西海岸一島上生活,繼續爲《論壇》及其他報刊寫稿,並開始寫《一九八四》。
1948年,《一九八四》竣稿,書名只是把該年“四八”顛倒過來成爲“八四”。健康狀況惡化。1949年,與索尼娅·布勞納爾結婚。《一九八四》出版。
由于曆史上東西方的對峙,喬治·奧威爾的作品經常被視爲反蘇和反共的代名詞,因而在蘇聯、東歐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遭到封殺。而根據2007年9月4日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資料,因被懷疑是共産主義者的關系,奧威爾被軍情五處和倫敦警察廳特別科自1929年起一直嚴密監視至1950年一月,因患肺病去世,年僅47歲。
中文名:馬塞爾·普魯斯特<br /> 外文名:marcelproust<br /> 國籍:法國<br /> 出生地:法國巴黎<br /> 出生日期:1871年7月10日<br /> 星座:巨蟹座<br /> 職業:作家<br /> 畢業院校:巴黎大學<br /> 代表作品:《追憶逝水年華》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普魯斯特出生于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體質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這對他文學禀賦早熟起了促進作用。中學時開始寫詩,爲報紙寫專欄文章。後入巴黎大學和政治科學學校鑽研修辭和哲學,對柏格森直覺主義的潛意識理論進行研究,嘗試將其運用到小說創作中,可以說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藝創作的導師。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富裕的資産階級家庭。父親爲保健醫生,母親是證券經紀人的女兒,猶太血統。普魯斯特自幼體弱多病,生性敏感,富有幻想,10歲時得哮喘病,拖累終生。中學畢業後入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法律系,聽過柏格森的哲學課,深受影響。不久,開始涉足上流社會,出入文藝沙龍,與文學藝術界的名流廣泛接觸,成爲一個舉止溫文爾雅的時髦青年。1892年,與亨利·巴比塞等青年合辦《宴會》雜志,1895年獲得學士學位後在一家圖書館任職。1882至1889年,普魯斯特在巴黎貢多塞中學求學。這是一所大資産階級子弟聚集的學校,他交遊較廣,並開始進入社交界,與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學界名流相識,因而進入聖日耳曼區古老貴族世家的沙龍。
在寫作《讓·桑德伊》和《駁聖伯夫》的同時,普魯斯特開始構思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從1906年開始寫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輪廓已定,分7大部分,共15冊。1912年下半年,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時光》(後改名爲《去斯萬家那邊》)和第二卷《尋回的時光》(後成爲第七卷)的初稿,總的書名是《心靈的間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間歇性停頓”。1913年3月,在遭到屢次退稿之後,他把書稿交給格拉塞出版社自費出版,先墊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樣的時候,把書名改成了《追尋逝去的時光》,與此同時,他將兩卷分別命名爲《去斯萬家那邊》和《蓋爾芒特家那邊》。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終于出版。1919年,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第2部《在少女們身旁》由卡裏瑪出版社出版,並獲龔古爾文學獎,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發表小說第3部《蓋爾芒特家那邊》第1、2卷;1921至1922年發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爾》第1、2卷。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在逝世前將作品全部完成。作品的後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女逃亡者》(1925)和第7部《重現的時光》(1927),是在作者死後發表的。
1984年6月,法國《讀書》雜志公布了由法國、西班牙、聯邦德國、英國、意大利王國報刊據讀者評選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魯斯特名列第六。
中文名: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br /> 外文名:ernest miller hemingway<br /> 國籍:美國<br /> 出生地: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奧克帕克<br /> 出生日期:1899年7月21日<br /> 星座:巨蟹座<br /> 血型:o<br /> 職業記者,作家<br /> 主要成就<br />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br /> “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br /> 代表作品:《老人與海》、《乞力馬紮羅的雪》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爲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製勇敢勳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爲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931年,海明威遷往基韋斯特(他在那裏住的房子現爲博物館),並爲《午後之死》和《勝者一無所獲》積累素材。1932年,《午後之死》出版。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于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隨一隊狩獵的旅行隊到了非洲,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于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紮羅山的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爲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在此期間,海明威寫的散文《告發》于1969年附《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四個故事》出版。1940年,海明威與費孚的結束婚姻,在這段期間,身體健康問題接踵而至,對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擾。同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爲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爲誰而鳴》,1950年,以二戰後的威尼斯爲背景的《過河入林》出版,馬爾克斯就曾表示:“沒有《過河入林》,就沒有《老人與海》。”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爲消滅敵人提供情報。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員亞曆山大·瓦西裏耶夫獲准進入蘇聯情報機關檔案館。結果他驚訝地發現,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爲克格勃間諜,代號:阿爾戈。可惜沒有天分,沒有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愈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1948年,海明威與瑪莎離婚,並與戰時通訊記者瑪麗·維爾許·海明威(marywelshhemingway)結婚,不久重返古巴。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
中文名:弗蘭茲·卡夫卡<br /> 外文名:franzkafka<br /> 國籍:奧匈帝國<br /> 民族:猶太人<br /> 出生地:捷克布拉格<br /> 出生日期:1883年7月3日<br /> 星座:巨蟹座<br /> 職業:小說家<br /> 畢業院校:布拉格大學<br /> 代表作品:《審判》《變形記》《城堡》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奧匈帝國統治下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幼時受的是德語教育。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後來迫于父命改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傷保險公司供職。1917年患肺病,1922年病休。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維也納附近的基爾林療養院,終年41歲。
卡夫卡短暫的一生充滿了不幸。他所處的時代,他的社會生活環境,他的家庭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卡夫卡生活的時代正是奧匈帝國的末期。當時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銳,帝國搖搖欲墜,“山雨欲來風滿樓”。作爲猶太人,卡夫卡與斯拉夫人沒有什麼來往,而布拉格的多數民族是斯拉夫族;他受的是德語教育,這使他與周圍的人沒有共同的語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奧國人,也不是捷克人。他的父親是個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剛強,在家庭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對自己唯一的兒子態度簡單粗暴,作風專橫。卡夫卡從小就感到來自父親的壓力,一生都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在《致父親的信》中,他把自己的恐懼感、負疚感和不善生計都歸之于父親的影響。父子沖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始終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是在離他去世半年多以前才與一位名叫多拉·迪阿曼特的年輕猶太女子同居。卡夫卡的生活環境以及他內向的性格,使他把寫作作爲唯一的精神寄托。
卡夫卡是一位勤奮的業余作家。他自幼喜愛文學,中學時代就開始閱讀易蔔生、斯賓諾莎、尼采、達爾文等人的著作。大學時期開始文學創作,並常與同學馬克斯·布洛德參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學活動,從1909年到1912年曾幾度結伴去巴黎、蘇黎世、魏瑪等地參觀遊覽。他受丹麥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恺郭爾的影響頗大,也研究過中國的老莊哲學。他于1908年開始發表作品。1915年,作家卡爾·施特恩海姆把他獲得的馮塔納文學獎轉讓給卡夫卡,以表彰他的短篇小說《司爐》。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和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還有大量書信、日記、隨筆、箴言等,但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嚴格,對大多數作品不甚滿意,生前只發表了極少的一部分。他在遺囑中要求摯友馬克斯·布洛德銷毀他所有未發表過的手稿並永不再版已發表的作品,但布洛德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將卡夫卡的所有作品整理出版。可惜很多作品在此以前已被他的女友按照他的願望燒毀了。
別名:慶山<br /> 國籍:中國<br /> 民族:漢族<br /> 出生地:浙江甯波<br /> 星座:巨蟹座<br /> 職業:作家、金融、廣告、編輯<br /> 代表作品《告別薇安》、《蓮花》、《春宴》、《得未曾有》《清醒紀》等。<br /> 主要成就<br /> 榮獲一、二、三、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
安妮寶貝,浙江甯波人,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早前曾在銀行、廣告公司、文學網站、雜志社任職。出版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攝影圖文集、隨筆集等各種著作。2014年6月“安妮寶貝”發微博證明自己筆名改爲“慶山”,隨後並署名出版了最新散文集《得未曾有》。1998年“信手署下女童式筆名”—安妮寶貝,開始在網絡上寫作。1998年開始在網絡上發表《告別薇安》、《七年》、《七月和安生》,並成名。
1999年不喜歡銀行的工作,准備辭職。家裏反對,無法辦妥手續。離家,開始自由生活。在南京短暫居留,從事廣告。期間寫作大量中短篇小說,陸續發布于互聯網。擁有廣泛讀者群。網上有固定專欄和作品集。被稱爲具備偶像效應的作家。同年12月到上海,進入網絡公司,任職內容製作主管。
1999年12月到上海,就職于榕樹下文學網站任職內容製作主管。2000年5月終于辦妥銀行辭職手續。在網絡公司策劃主編電子雜志,製作獨立頻道。生活中的安妮寶貝2001年1月出版《八月未央》。在雜志上開設時尚專欄。2001年1月出版《八月未央》,在雜志上開設時尚專欄。2001年2月離開網絡公司,開始寫作長篇小說。2001年8月離開上海去往北京。
2001年9月長篇小說《彼岸花》出版。《告別薇安》在香港,臺灣出版。從事文化産品的策劃及內容製作,任職出版社編輯。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7年10月1日在北京平安産下一女,成爲母親。2008年3月在《城市畫報》開專欄。
2009年安妮寶貝與蔡駿、春樹、張悅然參與寫作《選擇之道》。2009年4月21日與闫月、hansey合作完成alice特別版《月》。2012安妮寶貝參加倫敦書展。同年年安妮寶貝、麥家、張悅然等八位作家聯袂出版《八行書》。
2002年自從父親去世,安妮寶貝有所思省,寫了《薔薇島嶼》一書。數年經曆,不再沈醉于稀薄幻覺,變得清淡有節製,例如《素年錦時》和《眠空》。2014年6月16日,安妮寶貝在她個人的微博上宣布,“安妮寶貝”改筆名“慶山”。
中文名:亨利·戴維·梭羅<br /> 外文名:henrydavidthoreau<br /> 出生日期:1817年7月12日<br /> 出生地:美國馬薩諸塞州康科德<br /> 星座:巨蟹座<br /> 國籍:美國<br /> 職業:作家、詩人、哲學家、博物學家<br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br /> 代表作品:《瓦爾登湖》、《論公民的不服從義務》
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曾任職土地勘測員。1817年7月12日,梭羅出生于馬薩諸塞州康科德;183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後他回到家鄉以教書爲業。
1841年起他不再教書而轉爲寫作。在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的支持下,梭羅在康科德住下並開始了他的超驗主義實踐。這時期,梭羅放棄詩歌創作而開始撰寫隨筆,起先給超驗主義刊物《日晷》(dial)寫稿,之後各地的報紙雜志上都有他的文章問世。他在文學上是一個打破偶像崇拜的人。
他難得感謝大學給他的益處,也很看不起大學,然而他實在得益于大學不淺。他離開大學以後,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個私立學校裏教書,不久就脫離了。他父親製造鉛筆,亨利有一個時期也研究這行手藝,他相信他能夠造出一種鉛筆,比當時通用的更好。他完成他的實驗之後,將他的作品展覽給波士頓的化學家與藝術家看,取得他們的證書,保證它的優秀品質,與最好的倫敦出品相等,此後他就滿足地回家去了。他的朋友們向他道賀,因爲他辟出了一條致富之道。但是他回答說,他以後再也不製造鉛筆了。“我爲什麼要製造鉛筆呢?我已經做過一次的事情我決不再做。”
畢業于哈佛大學,曾協助愛默生編輯評論季刊《日晷》。寫有許多政論,反對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一生支持廢奴運動。其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在距離康科德兩英裏的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爲題材寫成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1854),成爲超驗主義經典作品。梭羅才華橫溢,一生共創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稱爲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其文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而《瓦爾登湖》在美國文學中被公認爲是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
其他作品有政論《論公民的不服從義務》、《沒有規則的生活》,遊記《馬薩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裏馬克河畔一周》、《緬因森林》等。